点击上方 “中国航空城阎良”可以订阅哦
你每天上班在地铁上看到的景象是这样的 ▼
你每天下班看到的景象还是这样的 ▼
如今,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需要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。
一天24个小时,8小时的工作时间,微信长期在线。
下了班后呢?大多数人还是离不开微信。休息时间也常常被客户轰炸,被上司安排工作。
微信“绑架”生活?
一开始使用微信可当做是生活的一剂“调味品”,然而渐渐地,这个“调味品”却变味了。
白领魏康身边的上司、同事都用微信取代短信。老板的一句“微信上也可以交流业务”,更是让各部门先后开设几十个工作群,他也被陆续“拽入”二十多个群。
魏康发现,微信变相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负担,也拉低了工作效率。
仅一上午,他就需要抽出近一小时来回复、处理微信群和好友信息几十条。
烦躁到飞上天
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。
晚上10点之后,领导还会布置任务,痛说革命家史;即便假日在外,同事也在讨论工作。如果不出声,你就Out了。可以说,我已经被微信“绑架”了。
于是,“盯防微信”已经成为魏康每天从早到晚的大事。
他说,自己的工作时间被拉长,生活乐趣被冲淡。无奈之下,他退出了部分聊天群,但还不得不坚守工作群组。
不刷朋友圈就没有存在感?
近日,大学生小李在微信朋友圈留下一句,
“我刷的不是朋友圈,而是存在感。但如今,存在感已不再,我也不必再刷,别了,朋友圈。”
小李随后删除自己“朋友圈”的剩余内容。
和小李一样,不少用户也渐渐对微信朋友圈失去兴趣。
究其原因,用户增多带来的私密性减弱以及内容良莠不齐、有用信息减少等都让用户渐行渐远。
在微信“朋友圈”,短短几语却能畅抒胸臆,并可指定“给谁看”“只看谁”,“朋友圈”俨然成了不少用户“说悄悄话”“吐槽”“抱怨”的私密空间。
然而,随着微信用户规模几何状增长,现实社交圈已经与虚拟“朋友圈”高度重合。于是,不少用户发现,发什么、不发什么的“顾虑”越来越多。
有微信用户说:
发圈要顾忌朋友、同事、领导的想法感受,与其语带保留地发个虚伪感想,不如就此不发。
此外,微信“朋友圈”也渐成“广告软文”、“心灵鸡汤”、“盲目点赞”的聚集地。
有人列举了朋友圈中的大致套路:
“大多数是转帖,养生、心灵鸡汤、每日大同小异的三餐、各种姿势的自拍,及他们的日常起居、转载的人生感悟、情感抒发,并配着艳丽的图片,晒自拍、晒美食……”
更有甚者,通过“集赞”换旅游、换服务、换产品等噱头来推广盈利。
但“集赞”数量达到要求,服务需要兑现时,消费者却屡遭“跳票”。
微信是社交关系的延伸?
微信自媒体账号运营者熊锋琦分析,一般而言,用户会选择用自己的唯一一部终端注册一个微信号,往往和手机号高度关联。
这就意味着,通过手机号能找到的“你”便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的“你”。
这不同于QQ的匿名虚拟属性,也有别于隐身、离线等状态。
微信很大程度上是实际社交关系的延伸。
因此,这种情况下,如果你被要求谈谈工作、说说想法,或者被要求加入一个群组,你都无法拒绝,或羞于搪塞。
但是下了班的你们,还要被微信“绑架”吗?
1
电话有时比微信更好
可以用电话沟通解决的事情,尽量不要用微信。
在合适的时间打电话沟通,更容易解释清楚。
而用微信,十几条语音发出来,可能都讲不明白。
2
工作时间善用微信,下班时间定时看微信
用微信工作时,要适时管住自己的手。
不然,本来只想确认一下任务内容,却刷了五分钟的朋友圈。降低了工作效率。
此外,可以熟悉一下上司或领导下班会发微信给你的时间段,到这个时间段再去看微信,就不用下班了还守着手机等着微信了。
3
技巧性地发朋友圈
偶尔转发一篇干货技术流的文章,写写自己的感想,这会让你的老板知道在工作之余的时间,你还是有思考的。
尽量不要发关于众筹、寻人等真假无从考证的朋友圈,如果消息有假会影响你的信誉度。
4
微信找人的技巧
避免在微信上找别人的时候,就问一句“在吗?”
要把你找这个人的缘由或者事情一并写上,这样就算收信人不能及时回复你,也能看到你的需求及时与你联系。
本文转自“新华社”
觉得不错就点zan打赏小编吧~
扫描关注
即可获取更多精彩文章
发表评论